【酷茶回顾】时间、热带、公共,听公园设计师怎么讨论我们的城市生活
公园作为城市重要的绿色基础设施,一方面扮演着“城市绿肺”,另一方面提供休闲娱乐的交往空间。城市公园的设计,除了因地制宜延续历史文脉以外,还要完善公共性、生态性、美学性等基础,其核心思想应该是创造情景交融、诗意盎然的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最近深圳的公园成为网红,每每开园就有大量的市民涌入、参观、玩耍,究竟为什么大家那么喜欢逛公园?这样的公共活动场所要如何设计?如何应对公众对公园的需求?
126期酷茶会非常荣幸请到多位在公园设计行业非常有经验的嘉宾。
本期嘉宾
▼
代晓康
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
祝捷
深圳市欧博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
刘子明
深圳奥雅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成行
james comer field operations
曹睿芝
MLA+国际建筑规划设计事务所
代晓康:
深圳公园特色化发展探索
我主要从行政管理部门的角度来谈谈最近在全市公园发展上的思考,我选择了目前最需要探讨的深圳特色主题公园的发展。首先是概念阐述,我们所说的特色主题公园是什么?其实目前全世界并没有比较统一的认识,但是一些元素、定义还是比较统一的,就是这个主题公园必须是要有一个特色主题;第二,不能脱离公园的本质。目前大家说的主题公园,很多指的是商业开发的,比如说欢乐谷、东部华侨城。但是作为公园管理部门,我们想在深圳市推行的特色主题公园是以某个主题为特色,利用自然、科学艺术等表现手法,营造特色主题氛围,满足居民休闲、互动、健身等需求的场地。这里需要解决的最大的两个问题,第一是公园发展没有鲜明的主题特征;第二是场所精神,包括建筑、场景、植被、造型等要有一个突出的主题。
第二个要谈的是深圳公园的现状,现在深圳公园有3个方面的发展:第一是绿色发展。深圳公园建立的目的在最开始的时候是提供休闲健身的场所,在最近的10年,深圳公园建设主要的目的是圈地,把绿地以公园的形式保护下来,如果我们不圈地,很有可能大片的绿地就被设施、公路占了。所以首先要绿色发展、维护生态基底。第二是品质创新,第三是文化建园,我们在公园的发展中加入文化的元素。深圳目前共有921个公园,全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在2004年明确了三级公园体系:自然公园、城市公园和社区公园,是按照公园的功能和市民的可达性分成的。
深圳公园发展品质创新的案例,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
图片来源: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
现在深圳的公园发展现状主要有三点:建设水平不高,前瞻性不强;对特色的主题理解肤浅,同质化明显;以及精细化程度不够,缺乏工匠精神,园艺精品少。
公园里建设水平不高的表现
图片来源: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
除了公园出现的建设标准低的状况外,羊台山、塘朗山、梅林山等公园基本都是广场加牌坊的形式。特色主题有做,但是做得特别生硬,比如说消防宣传主题公园就是摆一个灭火器。施工都没有达到精品的效果,不久就会出现残破、老化。缺乏场所精神,目前的广场不是集散的广场,就是给大妈跳舞的,没有体验式的东西。
同质化的广场+牌坊,以及生硬的主题特色
图片来源: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
再来看国际上主题公园的发展趋势。在生态上注重生态修复和保护,如新加坡的碧山公园,沿河道布置公园,改造原是混凝土的河道,去直取弯,恢复自然河道形态,增加生态基础设施和亲水空间;首尔的清溪川,开挖河道,进行雨污分流;还有斯坦福的米尔河,恢复生态,引入本土植物,串联周边社区。
在艺术上关注专类空间的趣味体验,如以花卉为特色的加拿大布查特花园,英格兰杜鹃花园,足利花卉公园;以植物造型为特色的蒙特利尔植物园;还有以数字、人生思考为特色的宇宙思考花园,维格兰雕塑公园。
英格兰杜鹃花园,以花卉为特色
图片来源:网络等渠道
在传承上注重城市历史和发展记忆,比如纽约的高线公园,是在对铁路修复的基础上建设的,保留了原来的铁轨,成为纽约的文化标志,丰富了公共空间的艺术,促进了社区的融合。在融合上注重其他空间的融合发展,如举世闻名的纽约中央公园,底下有4个被植物掩盖的通道;还有巴黎的拉维莱特公园,把科学城、影剧院、音乐学院和公园融合在一起,是一个开放的空间系统,开放型的绿地。
这其实也是深圳公园发展中大家在疑惑或者是探讨的问题,公园拆掉围墙,让市民可以随时看到绿地,随时进来,把公园和整个的城市空间融合在一起,这是最近10年的过程中公园所做的。我们另一个考虑的问题是公园里可不可以和公共建筑和公共功能相融合?公园里可不可以有影剧院,可不可以有咖啡厅,可不可以主动引进一些公共空间?但是现在公园的设计导则包括公园的发展理念中认为公园就是要植物,这是作为公园建设管理部门最近在探讨的问题。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一个开放性绿地
图片来源:网络等渠道
深圳的特色主题公园大概有5个方面发展的总体思路:第一是展现山海城市特质,第二是彰显先锋城市精神,第三是助力城市发展,第四是打造世界著名花城,第五是加强公共空间融合。我们想让公园更具有滨海特色,承载历史记忆和人文关怀,体现科技创新,提供时尚的空间和艺术设计,当然花卉园艺这个老传统也不能丢。
首先是山海城市特质,深圳最具有自然特色和发展潜力的是岸线,在西部滨海从南山区的海上世界向西扩展到东莞交界的东宝河口,把整个空间串联起来,沿着滨海全部打造成公园。这个特色主题公园以生态修复为基础,提供市民活动为目的,把握滨海城市特质,展现不同时代的历史特征,这个是我们推动岸线的结构优化。在东部的滨海要建设海洋公园、海滨公园,生态修复保护公园,把整个东部的滨海连接起来,成为具有高水准的海滨旅游的目的地。
山海城市特征还要塑造整体的河岸景观,大家前面可以看到在河岸通过生态修复建设公园的例子,深圳的河也是很有特质的、很有潜力的。在河道这一块准备结合6条主干河流的水质提升,恢复生态。在这基础沿岸建立步道系统、完善基础设施,推进慢行体系。
左图为西部滨海,右图为东部滨海(点击可查看大图)
图片来源: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
还有保护湿地,推进湿地公园建设。不能弄一块水就叫湿地,不是有一个小水塘,一块驳岸就是湿地,湿地要有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我们的核心特色是保留自然的原生态湿地,最初的生态功能是不能缺失的,再结合花卉的景观打造自然有趣的特色景观,为市民提供观花、观鸟的场所;此外,建立湿地博物馆来展示湿地的奥妙。
另外就是山地资源价值,深圳从东到西有很好的山地景观,包括大南山、塘朗山、梅林山、银湖山、三洲田,山地资源非常丰富。这些山都被我们立项作为公园了,我们想把它们串联起来做远足径。这个远足径系统要从东到西整个贯通,与平常运动、走一走不一样,满足大家不同的需求。另外是大小南山的整合,南山区去年提出要把南山打造成为深圳的太平山,就是整个把大南山周围的绿地全部串联起来打造成一个具有山海城湾魅力的特色旅游观光价值地。
山地资源价值
图片来源: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
第二个发展思路是彰显深圳先锋城市的精神,传承城市历史记忆。可能北京、南京都认为深圳没有什么历史积淀,其实可以从有深圳特色的历史发展来打造文化价值空间,大概分为3个类型:第一个类型是有归属感、领域感的,比如蛇口、华侨城、香蜜湖这些有特色的片区;第二个类型是具有历史文化特征的,像二线关、锦绣中华、深圳大剧院这些历史主题的文化;第三个类型是反映时代建筑特色的,像地王、华强北、百花片区,这些都是历史记忆主题公园的选址的意向,在这些区域打造历史记忆的主题公园。同时,我们还要满足年轻时尚的需求,建设水上运动、极限运动、街头喷绘等活动的时尚运动主题公园;为儿童设置趣味、多样的儿童游乐主题公园。
第三个发展思路是助力城市创新发展,深圳一直被誉为设计之都,设计底子非常厚,很多的设计创新走在前列。现在的公园设计不像以前转来转去就是三大园林集团、园林股份,这几年我们引入了很好的,创新精神新的设计公司和规土委合作,我们想打造具有时尚品味的艺术设计的主题公园。另外是完善公园的科普教育体系,这个在以前体会不多,可能带孩子到公园里扫一扫二维码认一认植物就完了,但是科普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功能,我们要结合公园的特点,完善自然科普教育体系,比如说怎么样针对矿山公园、地质公园做科普教育设施,我们会专门和工务署一起合作建设。
融合现代艺术设计的公园
图片来源:网络等渠道
最后是公园管理中心最近的工作计划,首先是特色公园的总体布局,我们规划是新建62个,整体改造12个,局部优化53个,对全市的公园做特色主题大幅度的提升,打造127个特色公园。
特色公园总体布局
图片来源: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
第一批的主题公园,有国际友好城市公园、航天科技公园、竹文化公园、百花园、香蜜公园、青少年极限运动公园、武艺公园、人才公园、改革开放主题园、深圳警园。其中,国际友好城市设计公园选址在中心公园,还在设计阶段。我们做了三个方向,中心公园是分5个地块,现有的5个地块不变的,沿着福田和地下通道要拓宽游览路线;第二是沿振华西路、红荔路下穿,连通三个地块,整合成大型公园;第三是联通笔架山公园,公园和公园之间要打通,我们要定位在国际化、绿色、简洁、亲和的设计原则展示我们的友城文化。这是大概的设计图片。
国际友好城市公园,目前在设计阶段
图片来源:网络等渠道
航天科技公园初步选在宝安,主要是展示航天主题;竹文化公园初步选在龙华,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百花园是选在园博园,主要以园艺为特色的;极限运动公园,初步也是选在龙华区,主要是解决深圳市玩极限运动的青少年没有场地的问题。武艺公园主要是中国源远流长的武艺的文化,初步是选在大沙河苗圃场。改革开放主题园选址莲花山公园,是明年一定要完成的,彰显深圳改革开放的文化特色。
祝捷:
时间和城市生活的剧场
我觉得在深圳做设计是一件挺幸福的事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我们有这么好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下面就看怎么样执行好。今天非常荣幸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做公园这个类型的项目里的一点小小的体会。总体我想通过三个方面讲:首先是我所理解的公园。第二,重点说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时间,公园其实是具有很强的时间性的;第二个是城市生活,是之前做项目得到小小的体会。
公园,首先是公然后是园,公园应该是属于公众的,是一个公共开放的场所。作为公园来讲,刚才代博士有提到很多公园的历史,包括从最早的英国的皇家的一些公园慢慢演变,这是伦敦海德公园,将近两百年前的公园,整个的公园的状态非常好,有一个小型的画廊,隔2、3年会有不同的艺术装置,是非常具有活力的公园。到纽约中央公园,300多公顷的场地,一百多年来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不断成为城市公共开放最佳的领地。这个是之前欧博在华侨城做的生态广场的项目,因为原来我们在这里办公,在这工作和生活了十几年。这个项目对我个人影响非常大,建立了我关于公共空间的想法,我们每天会观察老百姓怎么使用这块场地。怎么样的空间、尺度会受欢迎,怎么样的场所、树木大家会喜欢,白天,晚上是什么样的行为习惯,非常荣幸我们做了这个公园。
华侨城生态广场
图片来源:祝捷
人才公园的项目差不多77公顷,湖面是33公顷,跟深圳湾一桥之隔,海岸在中间会断开,因为要保持水质,水是外海引进来。整个公园非常特殊,是像我的小孩一样的项目。
后面重点以人才公园项目作为契机,谈一点自己的感受。我先讲“时间”,我们常说景观是一种生长的状态,不是建成了就固化、一成不变了。时间性一方面是空间的适应性,我们今天去想一个东西其实局限于当下的认识,在未来不一定适用,我们希望这个场地为未来提供适应性,在这里体现关于过去、未来、四季的命题,关于平常的生活,关于节庆、清晨和黑夜等等。
人才公园
图片来源:祝捷
这块场地今天看它是一个公园,在20多年以前就是一片海。在1990年之前整个后海都是一片大海,2000年现在公园的所在地还是一片海,2004年安托山公园砍下的石头慢慢填到场地里,慢慢变成绿地,留下了湖体。
如果我们愿意去深究一下,公园10年、20年前是什么样子?我其实想在项目设计里解答这样的疑问,有小的设计体现整个土地和海域的变迁,但是这些设想现在变成了大草坪,上面有一块石头,这是非常遗憾的部分。
整个场地的变迁
图片来源:祝捷
这个项目很明显,深圳湾是线性的空间,突然有一块放大嵌入到城市里,像一个项链的吊坠。这个吊坠深入到城市里,它跟城市的关系、整个场地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这个项目一直在变迁,我觉得时间性在这个项目里体现非常的明显和深刻。
这个项目的起源在2007年,那时候我还是助理,和外籍设计师一起做这个项目的第一版设计,当时的项目用地非常大,包括现在的华润总部等在内,差不多100公顷,但是因为用地的原因不了了之。过了五年之后又进行了投标,当时范围是60多公顷的,中标之后接近六年设计和建造。2013年这个场地又缩小了,接近62公顷。我们一直在做,现场在按照施工图建造了,突然有一天说这个公园加了一个主题,组织部希望在公园体现“人才”主题。在原有的公园设计基础上重新思考,怎么样让公园本身的空间跟主题很好的结合?在北面又多了一块十几公顷的用地,我们把它做得更加开放和自由,植入更多城市公共空间的可能性。
像项链吊坠一样的公园体现了时间性,2013年增加了“人才”的主题
图片来源:祝捷
说一下整个项目的数据。如果喜欢跑步,这一圈跑道2.7公里长。整个区域里会有很多功能分布,我们认为公园设计不是孤立的个体,我们希望公园的建设能够带动周边,并且跟周边发生非常融合跟渗透。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我们从城市的蔓延方式,或者说怎么跟深圳湾更好结合这个层面考虑比较多。首先对外的界面希望更开放、融合,能够变成城市公共开放体系的一部分,内部的界面希望跟水产生关系。
在整个的公园的设计里,“海”这个关键词一直抛不开。我们试图用离岛,这种不是特别的直观但是隐约有关系的元素来呼应场地的精神。后面在这5、6个离岛上面做红树林,原来设想的是生态海洋湿地的概念,但是去年5月份彻底改变了我对这块场地的认知。去年5月份整个工地在建设,差不多3、4万只候鸟飞到这个场地,停在离岛上。那些鸟的腿很短,只能停在沙石滩上,他们原来是停在深圳湾公园的,后来深圳湾公园建设之后这块场地成为它们选择的目的地。因为这个契机,观鸟协会觉得它们挺可怜的,在城市里找不到落脚点了,我们就觉得有责任、有义务把这块场地保留下来,我们后来把植物都拔掉了留下沙石滩给鸟。
留给候鸟的沙石滩离岛
图片来源:祝捷
整个公园的时间维度,我们希望留下一些印迹上的方式表达过去,但更多是希望关于未来。可能设计师很多时候可以预测一些行为,但是很多行为不可预测。关于公园的空间,我们认为不要做得太满,给未来留一点余地。所以我们会留出很多场地,希望通过城市的发展和市民自发的行为赋予场地真正的功能。我们不去建立它到底是什么功能,但是这种功能有很多的可能性,包括这块空间中做了很多分割的绿篱。当时的设想是变成公园室外的画廊,有各种的装置、雕塑在里面呈现。我们在看雕塑展的时候,看这个雕塑的时候后面是另外一个雕塑,对视线有干扰。我们希望将空间做一定的界定,人们观赏的视线不会被干扰,可以在空间游走。让城市有更多的装置、雕塑在场地自由生长。
空余的场地,分割的绿篱
图片来源:祝捷
大家会觉得这个公园很大,这个广场有点空、有点晒,但是实际上我们做过很多的调研,我们发现城市非常缺大型的搞活动的广场。这个场地我们希望能在湖里举办龙舟赛、帆船等,这是我们设想出发的地方,这是2007年-2009年F1比赛出发的地方,希望这个码头延续当年场景的功能。我们设想未来有一天有各种的活动在这个场所实现。
最开始想做一个海鸟的装置,从海上飞入城市,把南山公共系统串联到海岸城体系里。原来没有预想下面会发生什么行为,在10月1号开园那天,中间变成了T台秀。这种行为是预测之外但是发生了的,包括公共艺术在公园里的介入,未来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广场,从海上飞入城市的海鸟
图片来源:祝捷
我们要在公园做一些景点,但是公园应该变成日常,能够为城市审美的建构提供一些好的帮助,让大家能够在美的环境里生活,比如说小孩在这么美的公园里成长,相信对他的审美的建构是有一定帮助。这个雕塑叫“我是IT人”,在水里的倒影会形成0和1的概念。
雕塑“我是IT人”
图片来源:祝捷
时间性离不开植物的主题,植物是我们非常重视和关注的点。因为四季变化在深圳不是特别的明显,我们想通过一些方式让大家感觉到不同季节的变化,让大家在园子里逛的时候,发现这个地方的花突然开了,这一条静谧的河谷旁边的紫花风铃木开了,地上的紫花翠芦莉开了。我们希望在公园体会到季节的变化,让时间性在公园里留下痕迹。
我们在设计和施工的阶段去过这个公园接近200次,如果按照一年来算,可能一半多的时间每天泡公园,我会非常深刻地感受到这个场地每一刻的变化,比如说早上去的时候太阳从深圳湾的方向升起来,我们设的这个平台有老人在里面晨运了;下午我们去看现场,太阳刚好从这边落下去,美极了,整个湖水闪着金灿灿的光,那一刻非常的感动,觉得需要看落日的地方,所以我们设计了落日台,人可以坐在这个地方看落日。可以通过框景看到城市和自然的对话,现在已经实现了。
落日台框景
图片来源:祝捷
去到现场看场景,我也挺开心的,能够让大家在公园里感受到白天、黑夜、日出、日落的场景。现在基本上看不到大南山了,看到都是高楼,还有飞得比较低的飞机,整个的底部被太阳光照得金灿灿。
那天我看到这个场景时觉得特别有意思,我们看到落日是一个,你会发现这个地方好像有3个落日,我们的城市反射了太阳之后再倒影到湖面,桥上的灯光跟整个城市融合在一起,这个桥会是回望整个城市夜景的地方。
桥上的三个落日
图片来源:祝捷
第二个是城市生活,公园是为城市服务的,我们核心的出发点希望通过设计、建造真正为城市里居民的生活带来更多正面影响的公园。这里分主题、日常还有诗意这三个角度。
关于主题,这个公园一定是没有办法避开的,因为它就是人才主题的公园。我们在做设计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很多的博弈和平衡,这个不是今天讲的重点。虽然我们有这个主题,但是更多是以人作为主体去做设计。我们不希望用一种特别直白的方式去呈现主题,我们希望更含蓄、往后退的,让大家不要有距离感的方式呈现,让大家感觉到这种主题。
这个是我们做的一个桥体,让大家有一种脱离陆地在水面的体验。在栏杆的位置做了π小数点后2017位数字,因为这个公园是2017年建成的。这对施工单位来说很崩溃,需要对应每一个数字。前两天公园管理方跟我们说昨天有人投诉,有人发现2013位和201几位的数字错了,真的有这样的人数后面的数字。
π桥
图片来源:祝捷
其实说到人才,我们更多会设想到智慧层面。当时做了两个小的主题构建,这个是最美公式长廊,因为数学有10大最美公式,但是大家不知道或者并不是特别了解,所以我们把最美的公式放在顶上,通过太阳投影在地面上,大家走路的时候可以看到很有意思的光影,在夜间会有一些投影,是一个互动的投影,在白天和晚上都有比较有意思的场景。
最美公式桥
图片来源:祝捷
我们一直认为公园是可以为特定的人群、日期、主题服务,但是更多是为日常服务的,所以公园里日常才是根本,希望让公园生活让整个城市生活饱含诗意。比如说这条跑道,据我了解应该是深圳公园里质量比较高的跑道,这个跑道的等级标准非常高的,一层铺完干一层过几天再铺一层,这个跑道需要40天工期,总共铺了8层。跑上去的脚感非常的好,跑完之后有一个小房子冲凉,微信扫码就可以进去。
跑道
图片来源:祝捷
孩子的未来就是城市的未来,我们希望给孩子在公园里有更多玩乐的地方。小孩子很喜欢玩沙,我有两个不到5岁的小孩,他们见到沙子简直疯了一样,再暴晒都没有关系。所以我们做了很大的沙池,很不幸把树种下去没多久就来了3场台风,剩下的树没有几棵了,种的树不是特别的理想,本来这个地方是有树荫的沙滩空间,我们希望小孩子坐在树荫底下玩的沙子。这个沙子里有比较好玩的小装置。旁边有一个洗手的地方,小孩有时候玩一玩该吃水果了,可以在旁边直接洗手,包括有直饮水。
这两块场地不是全部小孩子玩的地方,我们希望小孩去公园里发现自己喜欢玩的地方,比如说我们有沿着河边的沙石滩、碎石滩之类的。或者是在小的草丛里观察蚂蚁搬家的过程,我们希望整个公园变成孩子玩乐的地方,我相信这对小孩审美的建构很有帮助的。我们还对每一棵树做了二维码,希望小孩子来到这个园里问这是什么树?我们告诉可以更详细的介绍。
属于小孩的沙池
图片来源:祝捷
这个区域是希望做淡水的湿地,把整个公园雨水汇集进行了简单处理,如果满了就排到湖里。主要种了一些芦苇、紫花翠芦莉等植物,但是原来考虑的湿地的状态没有办法实现。在这里面希望活动的空间跟场地很好的结合,比如说有观鸟的台子,在这个树荫下,大家周末可以去野餐的地方。因为这是市政公园,不允许盈利性建筑在公园呈现,只能是管理型的建筑。但人才公园有一点小小的突破,在公园里有一个小房子提供餐饮,可以坐在湖边喝咖啡,看书。我们试图把城市公共建筑的功能融入到现在的公园里。
整个公园最后实现的状态还是跟我们最开始设想的比较接近,现在正在整改,这个地方的玻璃栏杆还是要加上去,室外的桌椅我们也尽快加上去。因为很多的设施都还没有真正的完善。
人才公园
图片来源:祝捷
刚才说的候鸟每年来两次。前两天差不多来了几百只鸬鹚到湖里抓鱼,我们开玩笑跟公园管理处处长说,不能让它抓鱼,公园禁止抓鱼。我们认为生活是关于人,也包括人跟自然怎么样融合,刚才有说到的植物、鸟、雨水花园。我们希望做更多对生态、对海绵城市有所帮助,同时也是非常美的东西。
在公园南部的地区会有很多的沟,最初的设想是一条有雨水净化作用的内河。因为海水的湿地可选择的品种非常少,但是做成雨水花园、淡水世界就可以呈现非常美的环境,同时整个雨水都可以汇集到这个区域里,到一定的高度就可以通过下面的闸口溢到湖里,布置的湿地植物可以呈现气象的变化。
河沟
图片来源:祝捷
最后放一张很有意思的小照片,在公园巡场的时候见到一群大妈在自拍,她们负责在园区清除杂草,前天晚上因为赶工做到凌晨三点。我问她们觉得公园怎么样?她们非常喜欢,说朋友都觉得非常好,特别羡慕。那时候我好像离理想又稍微近了一点——做一个很朴实的,人人都喜欢的公园,让公园没有距离感。
让公园没有距离感
图片来源:祝捷
我觉得做公园或者说未来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有三个关键词。首先是“在地”,一定要充分挖掘、理解、尊重场地。去一次是不够的,场地一定要多去,不同时间、季节去。第二,要跟场地里的人聊天知道他们要什么,预测未来的需求。基于这个场地充分尊重人性,要知道别人要什么,从他们的需求出发。最后公园应该是有诗意的,公园给这个城市提供美好的空间,让城市里的市民,让孩子能够从小在非常美的环境长大。
最后回到主题,希望让公园能够成为时间和城市生活的剧场。我觉得这句话一直在影响着我,也是欧博的一个价值观的体现,“在我们未来的规划中,把房子建成人人都喜欢的景观,并且能够进入历史!”
刘子明:
自然公园
最近公园变成“网红”了,我本科是读风景园林专业的,在国内工作了四年,到法国待了六年多。因为我学园林出身的,到了国外工作的内容基本上都是研究城市,有各种尺度的。2010年回国到现在已有七年的时间,我自己每做一个项目就会做一些总结,我觉得我们可能研究的是自然和城市的关系,如果一定要提炼的话,可以提炼出所谓的自然城市的理念。自然城市说的就是在城市里根据场地的地形、地质、地貌、风、水、土等等各种的特征,先构建一个相对比较合理、科学的自然生态的体系,再把城市放到其中。
这个是在法国我的老师的工作室做的一个项目,这个是之前废气的煤场。过程中做了大量的考察,把场地的废弃的东西是否保留不取决于设计师,取决于各种其他的关系。这个项目要拆,项目地这边有山包,这边有乡村,这边有城市,基本上是自然的景观和城市的公共空间。这个场地是比较低洼的,我们让它更加的低洼,再基于低洼的场地形成一系列椭圆状的空间,让这些空间延续到周边去。
延续到周边的椭圆状空间
图片来源:刘子明
最核心的场地先构建地形,使场地本身的土地变成一个湿润的场所,在湿润的场所撒一些种子。在这个基础上再去整治它的空间,同时用场地已有的石材、煤渣、包括木材等去构建整个场地。整个椭圆的空间,其实有不同的功能,比如说这些地方跟水生态有关系,这些跟活动有关系、跟草地有关系,跟小林子有关系等。这个项目大概有10年左右的时间,在欧洲有一个项目不容易。
椭圆空间不同的功能
图片来源:刘子明
第二个项目是安托山公园,从场地本身的出发,现状的机理基本上是这样子的。我们做了比较艺术的做法,直接把场地表面的机理贴到场地里去。光有这个不行,所以在此基础上我们肯定会跨过它的空间,塘朗山到安托山再到世界之窗等等,北侧的生态廊道包括南侧的生态廊桥都有。
基于场地岩石肌理的设计
图片来源:刘子明
安托山东西两侧的空间会有连接的关系,同时在此基础上会形成一系列的口袋空间,把不同的博物馆搬到上面去。然后水系也是很重要的,西侧的水体整个的山体是比较好的,本来有这种桃花源一样的谷地的形态;东侧是基于现状的同时设计完善环线,形成各种不同的水体。当时没有提出所谓的海绵城市的概念,其实海绵城市在国外已经很多了,比如说这种地方每个不同的层级对应的植物以及对应的动物都会有所不同。然后就形成了这样一个东西,因为西侧改变的东西不会太多,当然西侧也是比较完整的山体系的景观的设计,跟东侧的景观体系也是连接起来的,肯定也会有这种景观空间上的变化,比如说这个地方是生态廊桥过来经过这一片水,然后又是狭窄或者是压抑的空间再是开敞的,都会有不断的变化。
垂直空间上口袋场所整合与利用
图片来源:刘子明
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无数的景观区域线,比如说从东侧路口到山顶有类似于景观序列线,我们看这个平面很复杂,但是其实到场地本身也是相对比较简约的,建筑也是根据石头或者是石材的感觉做的,通过地形在这个裂缝中做东西,集中在这个地方。水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有一个局部的水,这种可能是生态的,这种是景观的,我们有做水网的修复,这里就不谈了。
景观序列
图片来源:刘子明
建筑院落的空间是插在山体上形成一个整体,前面有景观。有收集的雨水的建筑,有一个表演的戏台,有观众坐的地方。其实还是挺简单的,没有做什么东西。
口袋空间也是跟地形、跟建筑都有这种关系的,比如说我们有的口袋空间可能跟水有关系,有的口袋空间跟植物有关系,有的口袋空间跟舞台、包括体育的活动,以及一般的休闲活动都有关系。建筑跟景观融合,基本上是保留现状的山体。
建筑和景观的融合
图片来源:刘子明
我们发现场地上有蝴蝶的资源,所以在顶上做了收集雨水的装置,这个东西是灵感来自于场景,在场景下做成的蝴蝶花园在这个空间里。
蝴蝶花园
图片来源:刘子明
后来又参与了华大基因库的景观设计,据说施工差不多了,没空去。这个也是在一个谷地里,这个建筑是坡地状的建筑,但是确实两个建筑对着空间太窄了,所以先把小山包削了,再做建筑。当时设想以中间这条水道为核心,这是收集山体的雨水最多的地方,水面比较大,先把水地盘活。它的这种生态特征植物特征更活跃,向四周扩散一直沿着城际的建筑上爬,直到屋顶,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有,景观序列还是比较丰富的。这个山谷是甲方要求的,要做一个桃花源。
有的谷地相对比较自然的,有的是跟农作物也比较密切的关系,因为华大基因有农业和基准的基因,需要有农作物跟这个水体有关系等等。屋顶也做了一些跟农业有关系的设计。
华大基因库
图片来源:刘子明
还参与了一个项目,这个项目没有中,是肇庆市七星岩的北路口,当地有一个比较好的东西——端砚。这种地方的项目,当地的领导更在意什么绿叶、主题,而且肇庆的地方有很多山体、有水,我们把这些东西说成端砚的山水,提取这种要素。这听上去有点扯,反正有这么做了。这个建筑也是把它从端砚里撩起来,就形成了这样的图。这个建筑的体量不小,贯穿了整个城市的绿道的部分。
“端砚的山水”效果图
图片来源:刘子明
最后放一个视频,最近做了一个投标的项目“不幸”中标了,是一个科技园跟湿地公园的结合的东西,我自己觉得还可以。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549sbiffp&width=500&height=375&auto=0
成行:
一些想法
jcfo的深圳办公室从2013年开到现在都没有参加过太多交流活动。我起标题的时候也不是很有经验,可能大家看到我的标题的时候可能会觉得有点怪,其实这个题目很简单,就是有两个新公园要开园,我就专门去走走看看,谈一下对这两个项目的看法。通过我对这两个项目的看法,来软广告一下jcfo的实践。
首先谈一下:“弱势的成年人”。人才公园在我家旁边,家里人经常去逛觉得特别好,他们的反馈很简单,就是因为人才公园有一个儿童活动场地,包括香蜜公园是人气特别高的地方也是儿童活动场地。其实设计儿童活动场地是很容易让景观有活力的方式,我们会明显的感受到幼儿、孩子是一个很容易出现活力的特殊群体。
设计儿童活动场地是很容易让景观有活力的方式
图片来源:成行
相反,整个的设计中成年人的层面是弱势的,其实成年人活动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没有被细分。我们有一个项目最近刚刚落地,就是万象天地商业的景观。这个项目把一个年龄阶层的人强调出来,所有商业室内外的材料选择,包括景观设计风格让我们觉得有对应这个年龄层的调性。我觉得景观设计虽然再公共,但是势必要对成年人的特点或者是成年人的活动做一些细分关注,不只是走路、跑步、拍照、上厕所。
我们的实践会着重关注成年人的体验,比如说洗脚水景或者是晒太阳椅子或者是不是那么专业却可以玩的混龄空间;把广场舞提高一个程度,跟艺术院校做一些结合;做一些很有趣味的属于成人的舒服的座椅,都是在细化、发掘主流人群的特性或是使用偏好。公共项目不能回避80%的人真正得到功能的满足和提升,而不是只服务特殊的群体。
跟艺术院校做结合
图片来源:成行
有趣的凳子
图片来源:成行
第二个是我想谈的是“特色还是负担?”我们做了这么多的特色公园,有些特色公园很好,是关注小众群体(极限运动),希望有一块公园给他们用,因为在大部分公园中他们是被禁止的,这是有实际需求的。但我个人比较反感自上而下地说要做一个特色公园,其实看人才公园这个项目,我觉得公园里做得最好的是整个公园跟水的关系,不管是生态还是湿地以及软硬的处理都比较精彩;但是做得差的部分是莫名其妙的人才主题元素,PARK这个英语的字母都扯得变形了,π桥我也觉得有点牵强。
这么大的社区公园或者这么重要的地方说是“人才主题”,比较口号,和公园关系不大。我觉得这个公园没有这些东西会更纯粹,是一个环形的水面,转一圈有各种水的体验,体现人跟城市的关系,但是非要附加些东西让你意识到你在人才公园,这件事情有点过了。香蜜公园的主题也挺明显的,是关于荔枝林,但是很结合场地。有些特色其实没有必要强加,深圳如此做人才特色有点太没有自信了。
第三件事情我想谈的是:“特色不是万花筒”,我们在深圳做了这么多的项目,发现一个很难沟通的点,也许是我们汇报方式的问题,就是我们跟甲方,包括业主沟通的时候,关于“特色”的事情一直以来很难对上点。我们感觉到“特色”在很多人的脑子里是一个必须很丰富很具体的东西,但是我们认为特色是很简单直接的东西,特色不是万花筒,不是什么都有。回顾纽约高线公园项目,当时很多人做的方案比我们的夸张很多,丰富很多,我们只做一件事情:用本地物种的草来做软景,利用铁轨主题来做适当的硬景,在一个有记忆的场所里梳理城市关系。这个概念放在今天的一些竞赛环境里可能听上去特别的胆小,但是后来的公园最出彩的地方就是这个铺地系统与铁轨的暗合,与场地结合的使用和野趣的植物。
俯瞰高线公园
图片来源:成行
另一个费城的项目是这个废弃的码头要做成滨水公园,设计极其简单,做完之后很多人看平面觉得极其无聊,一个草坪,一个高的看台。其实它的特色也很明显,这个公园做的唯一的事情就是把人放到很高的地方,在高的地方你会发现水很长,桥很高,就做这样一件事情。但是现在很多时候我们跟甲方沟通,总被疑问觉得特色不够突出,内容不够多,这个是我们在一些实践中困惑的地方,我们还是坚持认为特色不一定是万花筒。
特色明显,水很长,桥很高
图片来源:成行
这个是在深圳做的一个竞赛,在整个的沟通过程中一直被怀疑我们什么都没有做。其实我们的平面确实很简单,就是一种形式的游览路线拐来拐去成为一个码头,并且不停地重复这个机理,该绿的地方绿,该硬的地方硬,该留白看海的地方就做得很空旷。甲方反馈这样的东西建出来之后不一定有人来,因为特色不够,内容不够多。我们在想是不是祝捷做的人才公园只谈城市跟水的关系就很难沟通设计概念,一定要多一些星光大道、最美公式亭这种具体的东西才便于理解,我觉得这也是设计师的纠结和困惑。
深圳一个项目的竞赛方案
图片来源:成行
这是香蜜公园特别感动的一个场景,我觉得桥和步道与树林的关系做得很好。深圳的植物选择太丰富了,自然环境特别好,但是一直有种忽视硬景和材料交接的习惯,但是在两个公园,硬景部分的品质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很多硬景的做法或者是图案都是推敲计算过的,这种小细节就是工匠精神,在深圳有很多的施工细节完全没有办法做。香蜜公园有几处处理比较好的桥,灰色金属跟自然面石材做得很有质感,没有收边的石材桥面,这些细节就是设计质量很明显的体现,没有这些细节就只是植物园。
香蜜公园的桥
图片来源:成行
这个项目我们花了很多的时间做所有的灯,最后的施工效果都很好。我觉得把硬景做得很精致,可以是一个城市特色或者是城市性格的体现,如果做得很糟糕会认为深圳是一个山寨的城市。可以看到这个项目有很多的交接,就是景观师在做很多建筑师才关注的事情,使项目变得很有力量,做工,尺寸,包括材料颜色的配比都很讲究,但是软景相对来说更放松一些。
对硬景的把控
图片来源:成行
接下来谈的是“建筑跟景观”的关系,在国外很多好景观公司是纯粹景观公司,不会做建筑,很多建筑的公司又不屑于做景观中的小建筑,景观公司自己也做不好。我们在美国很多的项目,不管是再小的房子,哪怕是厕所和亭子,都有很好的建筑师跟我们合作。在中国,甲方希望一个景观公司把所有的事情全干了,厕所什么都要景观公司设计。
这个是芝加哥海军码头的项目,可以看到这个看台跟景观结合很好。所有的交接、形态以及跟景观功能的呼应全部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由建筑师配合完成,这样的建筑跟景观才能真正构成一个场所,而不是分开的两个东西,或者是景观事务所在勉强设计一个建筑外形,由很差的建筑师来真正落地实现它。比如圣莫妮卡项目,我们做了一个很酷的结合景观的构筑物,但是其实仅仅是一个厕所。对于很多专业的景观公司来说,怎么来协同处理公园配套建筑,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圣莫妮卡项目,跟景观设计相呼应的构筑物
图片来源:成行
再谈一下艺术跟景观的问题,我们作为景观建筑行业,在艺术门类中是靠后的,我们力图学习理解很多艺术家,把他们的东西做成景观的元素,而不是在场地中摆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比如这个项目的桥下很早就会跟艺术家做沟通,做成镜面的质感。我们试图让艺术设计或者装置艺术能够成为真的景观构成元素,而不是景观设计师请来一个艺术家放一个东西。
让艺术设计或者装置艺术能够成为真的景观元素
图片来源:成行
我们所有的设计基本上从形式开始,对形式清晰性有特别的执著。我们在一丝不苟把总体平面的形式贯彻到软硬交接的接缝中。在这个过程中它会形成很多丰富的变化,但是所有的语言都来源于一个大结构形态的控制。比如这个景观是用常见的叶子的形态,我们想让所有的不同尺寸的细节都是这张总图形式的放大,而不是在不同尺度换语言。我们放大可以看到做了很多细致的设计,比如说水景的交接关系,以及坡道交接,山体背面做得很特别的厕所入口,所有这些设计都是总图形式的细化和发展。这个形式本身是结构性很强的暗示,使我们的很多公园在往细节走的时候会显得很有力量,不会零碎。不是总图上看上去很潇洒的弧线,走进去全是方块块,这对我们的设计师控制力有很高的要求,不能随便用新形式,总是在一个框架下寻找变通的方式。
细节是总图的放大,而不是另一个层次的解读
图片来源:成行
这个费城项目就更加走向极端,全部都在严格遵守圆的秩序,可以看到植物的种植跟圆发生关系,以至于放一个乒乓球台都要画一个圆圈,我们做这样的凳子,做一个儿童活动架也要半圆弧。香蜜公园其实在朝这个方向走,景观设计虽然相比较说随意性较大,但是也应该是一个思考体系的建立,把设计从大概念、大规划落实到每一个细节,而保持形式结构语言的清晰。
走向极端的秩序
图片来源:成行
最后要谈的是景观雄心,我们现在看了深圳城市的绿化空间图,是城市建设之后逐步圈画改变的,绿色没有主动构成城市关键的空间结构性因素。景观考究能不能在早期规划就作为很重要的点?我们在深圳前海的概念规划做了几条水廊道公园,试图用水廊道公园作为新的城市中央公园,中间次级的中央公园作为城市交通枢纽的联系站。这个公园不再是建筑用地的边缘,或是自然形态的绿块,景观空间的规划从城市最开始就作为核心的主轴,这样并不是说景观行业与规划或者是建筑抢地盘。我们觉得如果城市从公共空间或者是景观空间考虑,少一些经济或者是开发面积上的考虑,城市说不定会更好一些。
曹睿芝:
热带,再生,深圳人
香蜜公园从2014年策划到2017年建成,我们公司其实只在竞赛阶段有参与,后期的施工的阶段只是做了一个跟踪。我是去年进入我们公司的,要我介绍香蜜公园的项目的话,我需要回去问我的同事。而且,在2014年酷茶会上也已经介绍过了,大家想了解可以去现场看香蜜公园。我更多以个人的角度来谈谈这个公园,出生成长在长三角,在荷兰生活了5、6年,今年刚来深圳,分享一些我自己的看法和观察,一共分为三点:热带、再生、深圳人,可能没有前面的嘉宾那么有专业性。
第一个是热带,我是杭州人,跟所有的杭州人一样,我对桂花是很有感情的。刚来深圳的时候2月份在后海闻到桂花香,那时候很兴奋,兴奋完了很疑惑,2月份桂花开了?我对桂花是秋天的植物这个认知错位了。
桂花
图片来源:曹睿芝
另外,我在荷兰有一个很喜欢买买买的小姐妹说:“在荷兰买大衣是最划算的,可以从一年的10月份穿到第二年四月份,大半年都可以穿。”相反,荷兰的夏天,每年只有几周,所以在荷兰的夏天可以看到满大街的少女都穿吊带。反过来,深圳冬天短,真正意义上的冬天只有1、2周。我刚来深圳时,其实那个温度可以穿风衣,也可以穿呢大衣的,而满大街人都把呢大衣穿出来。他们的心态都是一样的,再不穿今年就没有机会穿了。
夏天穿吊带的荷兰少女
图片来源:曹睿芝
左边的是我老板,今年7月份来深圳的时候,我跟他路过了小学的操场,他看里面没有人,说:“中国的暑假怎么放的?”那时候我才意识到放暑假了,深圳从4、5月份就开始热起来了,我对于暑假的认知完全丧失了。右边是我同事,在深圳工作生活过5年,去俄罗斯生活过三年,他说在深圳这五年就像五年长的夏天,在俄罗斯的三年相当于三年长的冬天。
老板和同事
图片来源:曹睿芝
说了这么多,我是想说明,对于深圳偏热带的气候来说,深圳的景观和公园肯定是大开大放、明暗分明的,这点从规划上也能得到认证。像荷兰出现对光线明暗把握很细密的画家,意大利出现了对于光线的雕塑感把握比较准的画家。落到景观上也是这样子的,这是荷兰的景观建筑师,你可以看到他的作品都是有点暧昧、有点细腻的,我觉得这样的景观建筑师不可能出现热带的地方。
荷兰景观设计师的作品暧昧而细腻
图片来源:曹睿芝
在深圳这样的地方,晴雨对于景观的影响大于四季对景观的影响,基本上木棉跟桂花都是2、3月份开的,不太能够感知到四季的变化。另外,果实是南方的福利、馈赠,深圳香蜜公园有很多的荔枝,让我想到西班牙的城市也是有自己的主题水果的。
热带带来的问题就是人口,80%的人口都是在集中在这个维度区间,加上中国的国情和深圳经济、地理因素,导致人口密度比较高。在我看来,深圳很难找到没有人用的公共空间。我第一次到海岸城底层的时候觉得好惊讶,这样的空间在深圳还有这样的活力,首先是热,其次是人多,这种空间放到荷兰是不会有人去的。人们对于新公共空间的需求远未饱和,开一个公园火一个。并且,深圳是豪宅和城中村对接的城市,公共空间相对来说是公平的。
第二个点是再生,刚来深圳的时候发现有很多奇妙的地方。这个是福田有一个花卉世界,车开过完全发现不到里面是花卉世界,里面的活动量包括交易量非常大,现在被拆了。这个是蛇口的礼拜堂,是工厂建筑里的建筑,做得挺精致的。这个是烧烤街,这些都还挺奇妙的。对于我来讲,深圳就好像你去超市买了吃的放在桌上,还来不及开始做饭,这东西就开始投入使用了,在中国做设计就是快刀斩乱麻而不是欧美的精耕细作。
花卉世界、教堂、烧烤街
图片来源:曹睿芝
我从新深圳人的角度讲自己的看法,我们上个月在北京设计周展示香蜜公园的项目。拍了一个视频,是我的同事去现场采拍的。就随便采访了好几个人,都是寻常老百姓。但是,他们对于公园的感受、感知都非常的精准,几乎可以用来做设计说明,这个视频给大家分享一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5608j7kme&width=500&height=375&auto=0
■■■
相关阅读